龙舟故里古赛场
2016-09-14 15:24:0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|0 | 编辑:huangmin | 作者:孟庆显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6224

往事越千年,如能追溯,穷究其出,探源寻根,既有其趣,又能使我们正确认知事物的本原,了解其发展规律,增强文史知识,也有利于事物的延续发展。

汨罗是端午的源头,龙舟的故里,而闻名于世,这是汨罗的骄傲。屈原区与汨罗是江水连波,疆土接壤的紧邻,同属“蓝墨水的上游”区域,自然也就是“故里”之地。更有甚者,龙舟既有竞渡便有赛场,细究“故里”龙舟竞渡的古赛场,却还在屈原区境内,这是屈原区的自豪。

屈原区因屈原而冠名,也因屈原而足以证明屈原区是一个有二千多年历史,由文明元素构筑的透析着浓烈文明气息的圣地。

屈原晚年定居玉笥山生活的八九年间,屈原区这片广阔的空间每天无不呈现在他的视野中,且他大多时间生活在这里。这片圣吉的土地留下了他行吟的足迹。这里神奇的河流水域最终承载了他感天动地与日争辉的爱国忠魂。

屈原区境内许多地处,因与屈原之缘而载入了史章。

经考证,屈原以身殉国投江的地点就在河泊潭(现屈原区凤凰乡凤凰山边的河泊潭村),屈原投江后浮而不沉,随江水流至湘江边的沉沙港,屈原殉国心已绝,于是上岸在裤管内长袍的夹层中装上砂石,再度跳入江中沉溺而亡,此处故名“沉沙港”,其名一直沿袭而用。

屈原沉江后,正值湘、资、沅、澧南水猛下,注入洞庭湖,洞庭湖水位猝然升涨,湖水倒注入江水还未漫及河床岸的汨罗江,于是将屈原的尸体逆江而上推进了三十余里。在此期间,汨罗江下游沿江的南阳街、河泊潭、渔街、三家墩、河市、大小洲湖、白水凼等十几个村庄的渔民闻此噩耗,驾着自家捕鱼的小船——(计有百余条),或顺江,或逆水,织网式地用鱼钩、鱼网没日没夜整天打捞。打捞时一边敲击船帮,一边齐声大喊“屈大夫回来啊……”,场面十分庄严壮烈。直到第十天(五月十五日),三家墩(现屈原区河市镇三合村与现屈子祠对岸相望处)的渔民在该河段把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,摊放在他们村庄东头一高坪墩上。故,后此处叫“晒尸墩”,也叫“摊尸墩”,是纪念屈原的八景地之一,二千多年来沿袭其名。

屈原尸体倒流三十里,民间还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:洞庭君认为屈原是忠臣,不能让他尸葬鱼腹,于是派遣鲤鱼神将尸体顶上送到玉笥山河段的。

屈原投江是农历五月初五,为了纪念这位与民以尊、爱民如亲、待民为友的伟大爱国诗人,便把这天定为端午节(也叫端阳节)。人们感到只过初五这一天节,对屈大夫思犹未尽,意犹未了,为了更多地表达一份怀念之情,更多地倾发一点尊爱之心,便把五月十五日打捞屈原躯体上岸,幡招忠魂回归玉笥的这一天定为大端阳节。

在打捞屈原尸体时各家各户用芦叶包成饭团丢入江中,祈求鱼虾啄吃饭团,勿伤三闾大夫,也祭请河神保护好忠良的尸体。尔后,每到五月初至十五(大端阳),汨罗江下游河段的百姓,各家各户都要用芦叶包成各式各样的粽子,丢向江中一些,再自家人一起食用一些,以示怀念屈大夫,这就是端午源头的由来,可见屈原区是端午源头的起源圣地。

端午节是汨罗地区一年中最具有特色隆重盛大的节日。过节有一系列俗定约成的方式:采芦叶、包粽子、挖鳝鱼、杀家鸡、割猪肉、捕河鱼筹备食品;扯绸布做新衣打扮穿戴,送礼品“调节”准备回娘家过节。初五是日,门窗上插艾叶、挂菖蒲、燃蚊香,旮旯角落洒雄黄大蒜水、营造过节氛围。午餐美食佳肴满满上桌,一家人吃粽子,喝雄黄酒,品尝肴馔,其乐陶陶。

节日的沸点还是在划龙舟,看龙舟竞渡。这是最具有意义的事,划龙舟不源于屈原,而龙舟“竞渡”则皆起源于屈原,其缘由是由打捞屈原尸体的小鱼船争相竞捞,船在江上飞快的划荡,百姓在岸上含悲噙泪,双手抱拳祈求神灵保护屈大夫躯体灵魂同归玉笥山,由此演绎而来划龙舟看龙舟。于是以后,沿江各村专造龙舟,并在龙舟上配有锣鼓,扎上彩旗,端午节在江面上游弋竞渡,欢度端午佳节。后来慢慢演绎成有组织性的联村联域的龙舟赛,现在更是形成了制度化的甚而国际性的体育竞赛活动。

划龙舟以求神龙保佑水域地区风调雨顺,人寿年丰,也显示世态平安,人民康乐,两千多年来除特殊年份外每年若是。倘有哪年听不到江上龙舟鼓响,百姓皆为叹息,是年内的生活中似有一种失落感。

划龙舟、赛龙舟只是一年一度中很短一节时间的事,而在一个村族中却是全年中最重大的事。造龙舟族人要进祠堂议事,推举族上德高望重者为首事组班,造龙舟场地是“机密”之处,严禁外人、妇女、小孩入内;造龙舟材料要偷,龙头最好是从沿河靠江边的龙庙里偷请;“发木”要请菩萨定吉日良辰;龙舟竣工“关头”,下水要举行隆重仪式,热闹轰动全族人;棹手要选定高人,桡手要定舱定位,锣鼓手要是技术高超者;初三或初四要去屈子祠朝庙;沿途访亲拜友,郎门女婿要上红献礼(品),友好村族要恭请龙舟各“手”上岸客待一番斟酌几杯;竞赛前还有村俗族规,桡手不得与媳妇同床,以养精蓄锐赛时逞强;上龙舟前要洗龙水澡,以使精神豪爽等等。

初五午餐后族人大都聚集河岸边,为本村龙舟出赛壮行,随着首事颂词落音,铳炮轰响,锣鼓震鸣,群声众起:“划、划,包头得胜”,于是全舟桡下,水波泛溅,舟起离岸,驰向赛场。其场景壮观,感人激奋。

继而,各家各户,闭门挂锁,空家而出,扶老携幼,奔向赛场观赛,这一天是没有人下地干活的,地方有句俗语“牛歇谷雨马歇社(方言读sha),人不歇端阳惹人骂”,否则真会遭人唾骂。

在没有正式机构组织竞赛的古代,只是各村族龙舟自发地在公认可竞渡的河场自由式竞渡。在自然特定的时间内(初五下午),在河面上任意地游弋,穿梭,伺机与同向龙舟竞渡一番,其竞渡距离长短无定,只要有一方离开竞渡航线即止。若遇势力相当者相拼,坚持划三、四里远也有之。整个下午有龙舟竞渡,江面上水花雾溅,岸上观众吆喝,此起彼伏,热烈场面无以言状。两条或三四条龙舟依情就势相竞,只要哪条龙舟的龙头向前哪怕一点点,就为胜者,若向前一舱或半船或一船远,就会有“包头”或赛桡(全船桡手举桡)的情况出现。因此也就会引发不快、疾恨、仇视,甚而械斗的事。有的当即仗气相约大端阳(十五)再赛一场,或来年“再见”。热闹竞渡一番,胜者打着得胜鼓回府(村),村上早获其信,备好鞭炮相迎,次日大摆筵席搭台唱戏庆贺。可见,龙舟竞渡随着其发展的进程渐渐渗入了村族争强的意念。因而,龙舟故里的人们流传着“宁荒一年田,不输一年船”的豪壮俚语。

龙舟竞渡结束意味着端午节已过,但其情其景大半年内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闹话题。

“力争上游”真正形象地、实际地体现在龙舟竞渡上。

龙舟竞渡需要有特定的环境。屈原区的河市镇江段和河泊潭江段,河面宽阔,水流平缓,河道延直适宜竞赛,且河岸稍呈小坡度梯形,便于观众观赏。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在此两处曾举办过多次大型龙舟竞赛。每次正式参赛龙舟皆有三、四十条之多。1957年端午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专程来河市拍了新闻记录片。

龙舟竞渡是汨罗端午民俗的内涵升华,是独特的端午文化,是延续发展几千年仍兴盛不衰的较之其他地方习俗少有的现象。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汨罗端午文化将永放异彩。

反仿俗语二句以作结拙文:

今人不见古时赛(龙舟),古赛场上赛今舟。


责编:huangmin

来源:|0

专题
精选
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